清酒比賽介紹 – International Wine Challenge (國際酒挑戰) (1)


每間酒造的經營模式、產品定位、製作方法都不盡相同,就連希望得到的認可也不一定。尤其近年來日本酒在國際飲食界越來越受到注目,因此在日本酒的世界裡,也產生了如London Sake Challenge (倫敦、歐洲)的比賽,或是更像是動漫大會的全米日本酒歓評会(美國、美洲)。今天要介紹的,則是另一個筆者認為頗有代表性的、位於英國的國際比賽 國際酒挑戰(International Wine Challenge, IWC)

它的簡介參加資格、每年得獎名單等都可以在官網上找到,因此筆者也就不多贅述,在這裡評論一下它的公信力以及其他比賽不一樣的特色。


公信力

如同世界上其他所有的酒類比賽一樣,參賽者是自願參加、且需要繳交一筆參加費。對一間酒造而言,參加無疑是增加成本的一件事,因此如果不是能夠增加自己聲望或是曝光率的酒賽,對酒造而言誘因不大,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好喝的酒可能並沒有得過甚麼獎,而一場酒的參加品項數以及得獎的難度,某種程度也代表了這個比賽的公信力。參賽酒廠最多的自屬政府公辦的全國清酒評鑑會,而參加酒款最多的為Sake Competition ()IWC沒有公布自己每年有多少日本酒參加比賽,也沒有對自己的參賽品項數做出任何敘述,但從2016年該比賽得獎數有1061款酒,而Sake Competition只有56款得獎酒比起來,我們大概也可以猜到IWC也是屬於人人有獎型的比賽。

另外,根據官網,這款比賽只喝味道,而不會對酒的包裝做任何的評論。因此得獎酒可能味如甘霖而形如陋怪,對送禮而言可能並不是甚麼好的參考標準。不過,對於自己喝的人而言,就有機會買到美味、但是又便宜的酒 (見下)


另外有一點可能會有爭議的是,每年的比賽分成兩次比。參賽者可以選擇在前一年的11月、或是當年的3月送入自己的酒,而每批送入的酒也是屆時就品嘗並評分,最後在當年5月再宣布分項與總冠軍。因為官網並沒有說是否由同一批裁判評論,因此假如是不同兩批評審,給分的標準便很難做到一致化。同時,比賽的方式也沒有說是否為盲飲 (這個筆者倒比較不擔心就是了,不是盲飲絕對會被唾棄的),假如真的沒有盲飲,評審很可能因為某款酒的名氣,就給了高分,也更有做假的可能。因此,整個比賽評鑑方式、鑒於並沒有講得很完善,是否真能選出令人信服的好酒,筆者還需打個問號。

綜觀此比賽給的獎項,筆者有看到自己非常喜歡但名氣不高的出羽鶴 飛翔の舞 (見筆者之撰文介紹),世界最出名的清酒獺祭23 (筆者撰文介紹),自己很愛、國際能見度也很高的梵日本之翼及其他系列作品,也能看到筆者其實沒有那麼能接受的伯樂星系列。整體來說,筆者喝過又在得獎名單的酒當中,的確有些驚世之作,但也有些並不是很符合筆者的味口。我想這或許跟它人人有獎的型態有關,但考量到它選出的酒並非全部都是糟糕之作,因此筆者不建議盲目只按照這個比賽的結果去選購酒,另外再有些別的佐證,可能會更好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