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们带动了清酒风潮-大君杯日本酒贡献奖


世界上的酒类很多、从米酿造的酒类也非常多。茅台可动辄上百万人民币、高粱酒与小米酒也都是华人圈耳熟能详的酒种。同样是米酿造的酒,日本清酒可以登上诺贝尔奖晚宴、世界经济论坛、欧美的米其林餐厅,使它如同红酒一般成为世界文化,背后有一群酒业工作者不断地努力与付出,才让源自于中国的"清酒"、变成了今天的"日本酒"。本篇文章便尝试选出笔者心目中,对推动清酒产业蓬勃发展有贡献的个体们。


最早出口外国奖-菊正宗,1877


虽然日本酒起源于中国,但是现今使用米、米曲、水制造的日本酒是在奈良时期(公元710-794年),而最早介绍日本酒到西方世界的则是18世纪的荷兰学者Isaac Titsingh。而日本酒造真正开始大量酿造则是在明治维新(1868-1880年左右),而有纪录最早将清酒出口到国外的,是菊正宗于1877年出口至英国。


最佳携带奖-月桂冠,1910


清酒的现代化过程中,"小型化"以及"可携带化"绝对占用重要的因素。小包装清酒的出现一部份来自于其他饮料的尺寸改变,但将清酒带着享用的概念,则需归功月桂冠1910年将杯子作为瓶盖附在产品上,让大家走到哪里都可以用杯子喝酒。更方便的担人一口杯,则到到1964年才出现。

在清酒瓶上加个杯子作为瓶盖让消费者更容易携带

最早四季酿酒奖-月桂冠,1961

有听过"秋卸"、"寒造"、"新酒"之类名词的朋友一定知道这跟日本酿酒周期有关-秋天收割、冬天酿酒、春夏熟成、秋天出荷。这是指稻米只有在秋天收割的情况下才有的情况。假如稻米一年可以三收呢(例如亚热带地区)?假如可以保存米的质量、留着在夏天才开始酿酒呢?因为有了四季酿酒的方法,使得以往是季节限定产品的清酒,现在让你全年半夜三点到家楼下的便利商店都买得到。当然、口感的细致程度见仁见智,但是让清酒成为全年普及的产品,必须感谢月桂冠。


最早海外酿酒奖-大关,1979


有在日本跟日本以外地方喝过清酒的人一定知道日本酒运到海外有多贵。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运费与关税。但既然日本酒的原料是米、水、曲,除了曲可能要特别准备外,米与水完全可以采用当地材料(还可以冠上"地酒"之名),进而压低成本。大关是全世界第一个完成这个成就的,在1979年便于美国成立分公司并开始酿造,为国际化的便宜清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级清酒推动奖-日本国税庁,1989


日本酒在世界上的兴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品化,使得它集异国风情、高价、精致的形象于一身,老外才觉得高大上。当老外惊讶于一粒米可以研磨到只剩下50%才来酿酒,促成这个风潮的,其实是制定法律的日本政府。从二战到1989年之前,日本酒的根据酒精浓度跟酒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但是分类紊乱、遵守程度不高,以至于一度被日本消费者联盟称做"诈欺"。1989年出台的"清酒の製法品質表示基準"當中,才確立了由精米步合、原料米名、釀造方式等等的標示方法。同时,在纯米、吟酿等特殊名称酒开始渐渐成为消费者喜好后,也间接带动了高单价酒米的广泛种植、改善了农民贫穷以及稻米过剩的问题。对于这种清酒的转型,笔者认为日本政府功不可没。


最佳精品化奖-獭祭/旭酒造,2010年代

日本酒虽然是搭配日本料理的好选择,欧美等外国也自19世纪起便知道有清酒这件事情,不过真正将清酒与"时尚"、"精品"挂上关系的,还非旭酒造莫属。现在世界上已经有非常多的文章介绍此品牌的神奇故事,笔者也就不多赘述,但将日本酒从传统的粗旷转为纯净精致、将日本酒卖入东京、纽约、巴黎等国际都会、最终在2013年登上APEC礼品清单以及同年日本招待美国时任总统欧巴马的宴会使用酒、以及2015年美国宴请安倍内阁总理大臣国宴使用之干杯酒,獭祭不仅将自己推上了国际版面,也让高级日本酒上了世界餐桌,做大了整个市场。

当然,除了以上介绍的五间酒造/机关之外,日本国内的其他酒造或是研发新的酿酒技法、或是促进产品差异化而供给消费者更多的产品,都是促进清酒向前发展的功臣与贡献者。本次所选出的,是笔者认为在清酒演变过程当中,有着决定性或是重大参与的人,但内心是十分尊敬所有的酿酒人的。希望藉此奖项,让大家能够更认识日本酒的发展以及产业。



感謝您們帶動了清酒風潮-大君盃日本酒貢獻獎


世界上的酒類很多、從米釀造的酒類也非常多。茅台可動輒上百萬人民幣、高粱酒與小米酒也都是華人圈耳熟能詳的酒種。同樣是米釀造的酒,日本清酒可以登上諾貝爾獎晚宴、世界經濟論壇、歐美的米其林餐廳,使它如同紅酒一般成為世界文化,背後有一群酒業工作者不斷地努力與付出,才讓源自於中國的"清酒"、變成了今天的"日本酒"。本篇文章便嘗試選出筆者心目中,對推動清酒產業蓬勃發展有貢獻的個體們。


最早出口外國獎-菊正宗,1877


雖然日本酒起源於中國,但是現今使用米、米麴、水製造的日本酒是在奈良時期(西元710-794年),而最早介紹日本酒到西方世界的則是18世紀的荷蘭學者Isaac Titsingh。而日本酒造真正開始大量釀造則是在明治維新(1868-1880年左右),而有紀錄最早將清酒出口到國外的,是菊正宗於1877年出口至英國。


最佳攜帶獎-月桂冠,1910


清酒的現代化過程中,"小型化"以及"可攜帶化"絕對占用重要的因素。小包裝清酒的出現一部份來自於其他飲料的尺寸改變,但將清酒帶著享用的概念,則需歸功月桂冠1910年將杯子作為瓶蓋附在產品上,讓大家走到哪裡都可以用杯子喝酒。更方便的擔人一口杯,則到到1964年才出現。


最早四季釀酒獎-月桂冠,1961

有聽過"秋卸"、"寒造"、"新酒"之類名詞的朋友一定知道這跟日本釀酒週期有關-秋天收割、冬天釀酒、春夏熟成、秋天出荷。這是指稻米只有在秋天收割的情況下才有的情況。假如稻米一年可以三收呢(例如亞熱帶地區)?假如可以保存米的品質、留著在夏天才開始釀酒呢?因為有了四季釀酒的方法,使得以往是季節限定產品的清酒,現在讓你全年半夜三點到家樓下的便利商店都買得到。當然、口感的細緻程度見仁見智,但是讓清酒成為全年普及的產品,必須感謝月桂冠。


最早海外釀酒獎-大関,1979


有在日本跟日本以外地方喝過清酒的人一定知道日本酒運到海外有多貴。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運費與關稅。但既然日本酒的原料是米、水、麴,除了麴可能要特別準備外,米與水完全可以採用當地材料(還可以冠上"地酒"之名),進而壓低成本。大關是全世界第一個完成這個成就的,在1979年便於美國成立分公司並開始釀造,為國際化的便宜清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高級清酒推動獎-日本国税庁,1989

日本酒在世界上的興起,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品化,使得它集異國風情、高價、精緻的形象於一身,老外才覺得高大上。當老外驚訝於一粒米可以研磨到只剩下50%才來釀酒,促成這個風潮的,其實是制定法律的日本政府。從二戰到1989年之前,日本酒的根據酒精濃度跟酒質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等,但是分類紊亂、遵守程度不高,以至於一度被日本消費者聯盟稱做""。1989年出台的"清酒の製法品質表示基準"當中,才確立了由精米步合、原料米名、釀造方式等等的標示方法。同時,在純米、吟釀等特殊名稱酒開始漸漸成為消費者喜好後,也間接帶動了高單價酒米的廣泛種植、改善了農民貧窮以及稻米過剩的問題。對於這種清酒的轉型,筆者認為日本政府功不可沒。


最佳精品化獎-獺祭/旭酒造,2010年代


日本酒雖然是搭配日本料理的好選擇,歐美等外國也自19世紀起便知道有清酒這件事情,不過真正將清酒與"時尚"、"精品"掛上關係的,還非旭酒造莫屬。現在世界上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章介紹此品牌的神奇故事,筆者也就不多贅述,但將日本酒從傳統的粗曠轉為純淨精緻、將日本酒賣入東京、紐約、巴黎等國際都會、最終在2013年登上APEC禮品清單以及同年日本招待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的宴會使用酒、以及2015年美國宴請安倍內閣總理大臣國宴使用之乾杯酒,獺祭不僅將自己推上了國際版面,也讓高級日本酒上了世界餐桌,做大了整個市場。

當然,除了以上介紹的五間酒造/機關之外,日本國內的其他酒造或是研發新的釀酒技法、或是促進產品差異化而供給消費者更多的產品,都是促進清酒向前發展的功臣與貢獻者。本次所選出的,是筆者認為在清酒演變過程當中,有著決定性或是重大參與的人,但內心是十分尊敬所有的釀酒人的。希望藉此獎項,讓大家能夠更認識日本酒的發展以及產業。



层次丰富、冷热双全的隐藏版 – 国士無双 極上 大吟釀原酒



总结:
             冰时清甜热时浑厚、冷热皆宜
             冰时有丰富的酒体层次、为其特色
             隐藏版酒,官网上找不到

简介:
             酒造:高砂酒造/北海道
             原料米:山田锦
             精米步合:40%
             酒精浓度:未标示
             日本酒度:未标示
             酸度:1.4

口感/味道/香气/外观:

冰时入口会立即尝到丰富的酒体层次,虽然很难相信,但笔者感觉彷佛有三到四层水波在舌头上前进,同时伴随着清甜与不重的酒味,前中后味一致,回韵也利落。热饮时酒的颜色会明显变黄、酒气变重(闻的时候),清甜感与层次感皆消失,但保留了清酒有的浑厚感觉;酒并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得有刺激感、辣味、或是涩味,只有单纯的酒味,是笔者相当喜欢的。

酒瓶的设计包含金色酒封、不透明黑色瓶身、不明显的"国士无双"字样、还有一个墨深灰色的盒子。扣除盒子之外,酒的瓶身有点老气,但加上盒子、没法在官网上找到、以及清甜/冷热皆宜的味道,笔者觉得送礼自用都是好的选择。


其他:

高砂酒造是北海道清酒大厂,除了有维基百科的页面外,其酒款多到能分出数量限定、季节限定、总共达39款的数字。笔者尝过的品项当中,就有重酒味与清甜等味道不同的酒款,以员工只有37名的小企业来说,它的产品多样性及产出效率令人惊讶。酒造的另一个特征是利用北海道当地的独特气候、使用雪冰室榨酒、熟成,也用雪水酿酒,甚至开发了北海道专有的米种"吟风"及"彗星",相当具有创新精神。之前介绍过另一款国士无双吟酿生贮藏酒,笔者也相当喜欢;认同笔者品味的读者们,不妨一试。





既是京酒、又是地酒的老字号 – 大吟釀 鮒屋の酒


总结:
             酒体细而不致、配一般食物会显得柔弱、配细软食物则会让两个存在感都将低
             360年酒造为京都当地老饭店(现已不存)所酿造之铭柄
             因地区限定、可称为地酒,但又因是京都酒而为京酒。两个理论上相悖的概念合一存在

简介:
             酒造:北川本家/京都府
             原料米:未标示
             精米步合:49%
             酒精浓度:14%
             日本酒度:+3
             酸度:1.2 ml


口感/味道/香气/外观:

开瓶后会闻到丰沛的米香、入喉时初有甜味,后转涩,味道是很中规中矩的好喝清酒。酒体很细、但单喝时稍微带刺、因而不致。不过如果搭配食物来吃的话酒体就又太细致了、导致食物的味道显得抢戏而粗暴。假如搭配同样是细软路线的食物(如生章鱼或水母),两者口感相近、反而会觉得没有吃到东西,是比较难配餐的酒。不过换个角度来说,它搭配一般的食物就会与食物显出明显的对比,相较于一般餐搭酒希望有"相辅"的功能,这款酒会与食物产生"相对"的感觉(但不是"相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搭配。


依照酒造官网描述,北川本家创业于西元1657年,在江户时代提供一间叫做"鲋屋"的饭店清酒,进而使这个"鲋屋の酒"的品牌存在。现在酒造的知名铭柄已经不再是鲋屋之酒,这款酒反变成了到京都观光时,作为百年前繁华的回忆而使用的名字;而似乎也就只有这样的包装与容量(150毫升)。因150毫升并非传统的单位(一合是180毫升、一升则是十合1800毫升),用于一个主打传统意象的品牌感觉令人奇怪;尤其180毫升瓶装不会罕见,采用150的包装才更令笔者好奇。酒瓶本身的颜色像是斗瓶、瓶身小巧可爱,拿来当作京都伴手礼,对喜欢酒、补常喝酒、喜欢文化的对象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其他:

这款酒除了乐天、官网网络商店、其他网络通路都没有卖之外,日文Google搜寻也只有两张图片,是名副其实地区限定。此款酒的味道是否与360年前的一样,笔者不得而知,但以地理位置而言,鲋屋の酒是道地的高大上"京酒",但以通路及地缘来看,它又符合"地酒"的定义,相当有趣。



既是京酒、又是地酒的老字號 – 大吟釀 鮒屋の酒


總結:
             酒體細而不緻、配一般食物會顯得柔弱、配細軟食物則會讓兩個存在感都將低
             360年酒造為京都當地老飯店(現已不存)所釀造之銘柄
             因地區限定、可稱為地酒,但又因是京都酒而為京酒。兩個理論上相悖的概念合一存在

簡介:
             酒造:北川本家/京都府
             原料米:未標示
             精米步合:49%
             酒精濃度:14%
             日本酒度:+3
             酸度:1.2 ml


口感/味道/香氣/外觀:

開瓶後會聞到豐沛的米香、入喉時初有甜味,後轉澀,味道是很中規中矩的好喝清酒。酒體很細、但單喝時稍微帶刺、因而不緻。不過如果搭配食物來吃的話酒體就又太細緻了、導致食物的味道顯得搶戲而粗暴。假如搭配同樣是細軟路線的食物(如生章魚或水母),兩者口感相近、反而會覺得沒有吃到東西,是比較難配餐的酒。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它搭配一般的食物就會與食物顯出明顯的對比,相較於一般餐搭酒希望有"相輔"的功能,這款酒會與食物產生"相對"的感覺(但不是"相衝"),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搭配。


依照酒造官網的描述,北川本家創業於西元1657年,在江戶時代提供一間叫做"鮒屋"的飯店清酒,進而使這個"鮒屋の酒"的品牌存在。現在酒造的知名銘柄已經不再是鮒屋之酒,這款酒反變成了到京都觀光時,作為百年前繁華的回憶而使用的名字;而似乎也就只有這樣的包裝與容量(150毫升)。因150毫升並非傳統的單位(一合是180毫升、一升則是十合1800毫升),用於一個主打傳統意象的品牌感覺令人奇怪;尤其180毫升瓶裝不會罕見,採用150的包裝才更令筆者好奇。酒瓶本身的顏色像是鬥瓶、瓶身小巧可愛,拿來當作京都伴手禮,對喜歡酒、補常喝酒、喜歡文化的對象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其他:

這款酒除了樂天、官網網路商店、其他網路通路都沒有賣之外,日文Google搜尋也只有兩張圖片,是名副其實地區限定。此款酒的味道是否與360年前的一樣,筆者不得而知,但以地理位置而言,鮒屋の酒是道地的高大上"京酒",但以通路及地緣來看,它又符合"地酒"的定義,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