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們帶動了清酒風潮-大君盃日本酒貢獻獎


世界上的酒類很多、從米釀造的酒類也非常多。茅台可動輒上百萬人民幣、高粱酒與小米酒也都是華人圈耳熟能詳的酒種。同樣是米釀造的酒,日本清酒可以登上諾貝爾獎晚宴、世界經濟論壇、歐美的米其林餐廳,使它如同紅酒一般成為世界文化,背後有一群酒業工作者不斷地努力與付出,才讓源自於中國的"清酒"、變成了今天的"日本酒"。本篇文章便嘗試選出筆者心目中,對推動清酒產業蓬勃發展有貢獻的個體們。


最早出口外國獎-菊正宗,1877


雖然日本酒起源於中國,但是現今使用米、米麴、水製造的日本酒是在奈良時期(西元710-794年),而最早介紹日本酒到西方世界的則是18世紀的荷蘭學者Isaac Titsingh。而日本酒造真正開始大量釀造則是在明治維新(1868-1880年左右),而有紀錄最早將清酒出口到國外的,是菊正宗於1877年出口至英國。


最佳攜帶獎-月桂冠,1910


清酒的現代化過程中,"小型化"以及"可攜帶化"絕對占用重要的因素。小包裝清酒的出現一部份來自於其他飲料的尺寸改變,但將清酒帶著享用的概念,則需歸功月桂冠1910年將杯子作為瓶蓋附在產品上,讓大家走到哪裡都可以用杯子喝酒。更方便的擔人一口杯,則到到1964年才出現。


最早四季釀酒獎-月桂冠,1961

有聽過"秋卸"、"寒造"、"新酒"之類名詞的朋友一定知道這跟日本釀酒週期有關-秋天收割、冬天釀酒、春夏熟成、秋天出荷。這是指稻米只有在秋天收割的情況下才有的情況。假如稻米一年可以三收呢(例如亞熱帶地區)?假如可以保存米的品質、留著在夏天才開始釀酒呢?因為有了四季釀酒的方法,使得以往是季節限定產品的清酒,現在讓你全年半夜三點到家樓下的便利商店都買得到。當然、口感的細緻程度見仁見智,但是讓清酒成為全年普及的產品,必須感謝月桂冠。


最早海外釀酒獎-大関,1979


有在日本跟日本以外地方喝過清酒的人一定知道日本酒運到海外有多貴。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運費與關稅。但既然日本酒的原料是米、水、麴,除了麴可能要特別準備外,米與水完全可以採用當地材料(還可以冠上"地酒"之名),進而壓低成本。大關是全世界第一個完成這個成就的,在1979年便於美國成立分公司並開始釀造,為國際化的便宜清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高級清酒推動獎-日本国税庁,1989

日本酒在世界上的興起,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品化,使得它集異國風情、高價、精緻的形象於一身,老外才覺得高大上。當老外驚訝於一粒米可以研磨到只剩下50%才來釀酒,促成這個風潮的,其實是制定法律的日本政府。從二戰到1989年之前,日本酒的根據酒精濃度跟酒質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等,但是分類紊亂、遵守程度不高,以至於一度被日本消費者聯盟稱做""。1989年出台的"清酒の製法品質表示基準"當中,才確立了由精米步合、原料米名、釀造方式等等的標示方法。同時,在純米、吟釀等特殊名稱酒開始漸漸成為消費者喜好後,也間接帶動了高單價酒米的廣泛種植、改善了農民貧窮以及稻米過剩的問題。對於這種清酒的轉型,筆者認為日本政府功不可沒。


最佳精品化獎-獺祭/旭酒造,2010年代


日本酒雖然是搭配日本料理的好選擇,歐美等外國也自19世紀起便知道有清酒這件事情,不過真正將清酒與"時尚"、"精品"掛上關係的,還非旭酒造莫屬。現在世界上已經有非常多的文章介紹此品牌的神奇故事,筆者也就不多贅述,但將日本酒從傳統的粗曠轉為純淨精緻、將日本酒賣入東京、紐約、巴黎等國際都會、最終在2013年登上APEC禮品清單以及同年日本招待美國時任總統歐巴馬的宴會使用酒、以及2015年美國宴請安倍內閣總理大臣國宴使用之乾杯酒,獺祭不僅將自己推上了國際版面,也讓高級日本酒上了世界餐桌,做大了整個市場。

當然,除了以上介紹的五間酒造/機關之外,日本國內的其他酒造或是研發新的釀酒技法、或是促進產品差異化而供給消費者更多的產品,都是促進清酒向前發展的功臣與貢獻者。本次所選出的,是筆者認為在清酒演變過程當中,有著決定性或是重大參與的人,但內心是十分尊敬所有的釀酒人的。希望藉此獎項,讓大家能夠更認識日本酒的發展以及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